嗨,我是瑞秋。
昨天刚给我们家老三过完生日,转眼间,他竟然5岁了,时间过得真快。
记得刚怀上他的时候,我和队友就开启了独立带娃的生活。
那段日子简直不堪回想,肚子里怀着一个,同时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,压根忘了自己是个孕妇。
然而,更大的挑战是在老三出生以后,新生儿有多难带,带过的人都懂,那种日日夜夜的辛苦,无以言表。
那时候我们身边没有老人帮忙,也没请保姆,一切都只能靠我们自己,就这样开始了“二拖三”的生活。
回头看那段时间,印象最深的就是无休止的忙碌;每天都像在打仗,根本没有喘口气的机会,再累再苦身体再不舒服,也得硬撑着往前走。
展开剩余90%正是在这种忙得分身乏术的情况下,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过上极简生活。
由于时间和精力太有限,所以只能砍掉很多没必要的事;并且对于必须做的事,也尽量简化,随之被简化的还有我们的育儿方式。
这五年多的极简育儿之路走下来,我发现,育儿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,好的育儿并不意味着要投入很多金钱和精力。
很多时候,用简单又省钱的方式,同样能把孩子养得很好。
今天,我就跟大家聊聊这几年我们家的极简育儿之道。
1
少去游乐场
游乐场对孩子的吸引力毋庸置疑,玩上一趟,足以让他们尽情撒欢、释放精力,收获一整天的兴奋与满足。
我们家附近也有一个很大的游乐场,年初时他们还推出过优惠力度很大的季卡,只要两三次门票的钱,就能无限次畅玩。
看起来很划算,花点小钱,就能让孩子有一个随时就能玩得很痛快的地方。
但我和队友都觉得,这样的“划算”并不值得。
游乐场虽好玩,但只是属于偶尔去去就好的范畴。
尤其是室内游乐场,光亮堂堂的背后,往往藏着不少隐患:空气流通差,细菌传播快,孩子在里面玩一圈下来,感冒或过敏的几率比在户外要大得多。
更主要的是,游乐场的设备大多追求“强烈的刺激”和“瞬间的快感”。
孩子们固然玩得兴奋,但那种快感转瞬即逝,很少留下持久的滋养。
相反,他们的“快乐阈值”被一次次拉高,当他们习惯了靠强刺激获取快乐,那么日常生活里的小确幸,比如安静地画画、在小区草地上踢球、甚至读书,反而变得索然无味。
相比之下,我更愿意带他们去博物馆,走进森林徒步,或者在大草地上踢球、骑车、爬山。
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孩子身心舒展,也能增进一家人的亲密感,更能在他们心里留下真正的能量和力量。
关键还省钱,比起成千上百的游乐园门票可太划算了。
2
不做儿童房设计
前不久我去一个朋友家,走进她女儿的房间时,可把我惊呆了。
小姑娘的房间简直像一个梦幻城堡:家具、墙纸、门窗全都特别定制,整个空间都是粉色的公主风。
房间里的装饰和摆件都是精心设计过的,尤其是那一张如梦如幻公主床。
站在房间,仿佛置身童话世界。
不得不说,这样的房间确实让人眼前一亮,换作任何一个孩子,大概都会爱不释手,我也由衷佩服好友的用心。
相比之下,我们家三个孩子的房间就普通得多。
没有花花绿绿的墙纸,只是简单涂上他们喜欢的颜色;
没有买造型夸张的儿童床,而是选择 90×200 的成人款,等孩子大了也能继续用;
书桌则是高度可调的,足以陪伴他们很多年。
整合卧室的家具配置都很简单,能少则少,房间中央留了一大块空地;让他们自由发挥,恣意玩耍,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天地。
当然,我很理解父母想给孩子营造一个美丽房间的心意,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。
但很多时候,那些华丽的布置更多承载的是大人的喜好,并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喜欢的。
况且孩子成长很快,兴趣也总在变化中,今天迷恋粉色公主和美人鱼,明天可能就对星空和科学充满热情。
与其花大价钱把儿童房装修成固定的风格,不如保留足够的灵活性,让孩子自己发挥,让他们用喜欢的方式去装点房间,把卧室变成真正属于他们的空间。
3
少买婴儿专用产品
你发现没有,任何产品只要打上“婴幼儿专用”的标签,价格立马就翻上一大截。
很多父母觉得这样的产品更有保障,为了买个安心,就愿意多花钱,比如婴儿专用毛巾、洗衣液、餐具,甚至还有婴儿专用酱油……
毕竟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,只要为了孩子好就值得。
养老大的时候,我也是严格照书养,可以说是事无巨细。
光是勺子,我就能买好几种:能边喂边挤辅食的,遇热会变色的,适合小手抓握的;
碗碟也买了一堆:能注水保持恒温的,能牢牢吸在桌子上的,怎么转都打不翻的。
那时候无论看到什么都觉得是孩子需要的,哪怕多花点钱也不介意。
直到有一天,看到抽屉里那一堆花花绿绿、几乎没用过的闲置品,我才意识到,大多数所谓“婴儿专用”,其实不过是交了智商税。
说到底,普普通通的锅碗瓢盆一样能用,孩子也不会因为餐具更花哨就多吃一口,关键还是食物本身得足够吸引人。
等到老二、老三出生,我在购物这块就变得更理智了。
买东西时,更多关注的是成分是否干净,做工是否精良,配料是否安全。
只要满足这些,就足够了。
事实上,很多商家正是利用父母想给孩子最好的心理,给产品套上“婴幼儿专用”的光环,从而轻而易举地收割钱包。
我们能做的,就是做一点功课,多一点理性,别当冤大头,别成了被反复收割的“韭菜”。
4
减少衣服和玩具数量
只要你稍微理一理孩子的衣服和玩具,大概就会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:天啊,我什么时候买了这么多衣服?为什么要买这么多玩具?
毋庸置疑,那都是因为父母爱孩子的心,生怕孩子有什么缺乏;一看到孩子可能喜欢、或者觉得用得上的东西,就会忍不住买回家。
每次一件两件东西地带回家,不觉得有什么,长期累积下来,某一天细细打量房间,你一定会被那堆积如山的物品数量吓一跳。
我们家孩子多,东西更是成倍增加,但凡什么物件乘以三倍的量那都是惊人的。
也正因为如此,我才深刻体会到一定要严格控制家里的物品。
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并不是真正的自由;当物品越来越多时,我们反而被束缚住了。
真正的自由,是敢于果断地拒绝不需要的东西,为生活清除掉那些干扰心神的杂物,让日子回归清爽与自在。
当我开始刻意减少孩子的衣物和玩具时,才发现他们对物品的需求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。
东西少了,他们反而更轻松: 不再被过多的选择困扰,更容易一眼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,也更能听见内心的声音。
对我们大人来说,少买点无用的,自然就能省下一笔笔钱;别小看这些“小钱”,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
更重要的是,当家里的东西变少,空间瞬间变得宽敞舒适,整理收拾轻松了许多,而人在这样的环境里,也会更愉快、更放松。
5
减少报班
在养育孩子的花销里,最容易“大出血”的,大概就是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了。
如今动辄成千上万的英语课、绘画课、编程课、钢琴课随处可见,就连一些看似“小众”的班,比如乐高拼搭、跳绳、体能训练,也有不少家长愿意花钱送孩子去。
平时给自己买点东西还要左思右想,但只要一提到“为了孩子”“为了教育”,花钱好像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。
商家正是抓住了父母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心理,设下层层诱惑,让父母心甘情愿地掏钱,结果常常成了被反复收割的“韭菜”。
当然,我并不是说所有的兴趣班都没有意义。
问题在于,很多时候父母出于焦虑,盲目地给孩子报了一堆,却没有认真思考:孩子到底喜欢什么?擅长什么?这些课程究竟在教什么?值不值得?
最后往往只是“花了钱图个安心”,孩子并没有从中收获什么。
我们家三个孩子几乎没有上过什么兴趣班,只有一些和运动相关的,比如游泳、舞蹈、足球。
因为我始终觉得,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,不是被各种课程填满,而是有更多时间与父母相处,自由玩耍、探索世界,享受户外生活,多在大自然里奔跑。
这些经历,能让孩子的身体更健康,心情更愉快,也能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。
这样的成长,比起一堆昂贵的课单更有价值,还能为家庭省下一大笔开销,何乐而不为呢?
6
减少焦虑
很多父母常常觉得自己的育儿知识不够,于是拼命去看书、上课、刷各种育儿号,同时跟其他家长交流经验。
这本身没有错,学习当然是好事,但更关键的是: 在吸收了这些信息之后,我们有没有花时间去消化、总结,并且整合成适合自己家庭的方式?
毕竟,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,每个孩子的气质、节奏也不一样,遇到的问题自然也各有差异。
如果只是别人说什么我们就照单全收,那就很容易乱了阵脚。
看到别人家孩子报班,我们也立刻跟着报;别人学什么,我们也赶紧安排上;别人买了什么,我们也跟风购买;别人去哪玩,我们也心动想去。
久而久之,就像一条没有锚的船,风往哪吹就往哪漂,不仅容易走弯路,还很容易花冤枉钱。
所以,学习是必要的,但更重要的是“内化”。
我们可以广泛地去收集信息,但在此之后,要把这些信息整理和沉淀,再转化成一套真正适合我们家庭、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体系。
那样才像是一条稳稳抛下锚的船,哪怕遇到风浪,也不会轻易被吹走,而是能坚定地走在属于自己的航线上。
7
发布于:福建省盈胜优配-配资买卖股票-配资门户官网-买股票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